张爱玲在香港的求学经历有哪些深度表达爱意的句子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探索她战乱中的学业与文学梦想
1939年,张爱玲和她的母亲以及姑姑搬到了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的爱丁堡公寓(现常德公寓)5楼51室。在那段动荡的年代里,她凭借伦敦大学的成绩单进入了香港大学文学院,结识了终身好友炎樱。1940年,她参与了《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并以其散文《我的天才梦》获得第十三名荣誉奖,同时赢得了两项学校奖学金。然而,当珍珠港事件爆发并导致香港沦陷时,港大的课程也随之中断。她失去了父亲,在新加坡战火中他去世。
尽管出生于名门望族,但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逆境。她有一个“阴暗霉朽”的父亲,以及一位思想先进的母亲,他们之间最终决裂。当她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时,她取得了第一名。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她不得不放弃前往伦敦大学,而是以成绩单形式进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毕业前夕,太平洋战争再次爆发,使得港大的课程停办后,张爱玲返回上海,从此开始她的文学创作之旅。
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独自离开上海前往香港,那段离别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在离开之前,她曾独自居住在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夏衍曾试图劝她留下来,同时撮合她与著名导演桑弧发展关系,但张爱玲坚定地拒绝。她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但实际上,这个决定标志着她的个人生活和文学道路将会迎来怎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