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说说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主讲人:肖方

■主讲人介绍:

肖方先生是著名民俗学家,曾师从钟敬文先生。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经学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研究,主要著作有《谈春节》、《中国节日》(合着)、《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有《论中国传统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中国民俗史·明清卷》等。

■编者注: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和倡导的今天,春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的问题及其挖掘和传承的内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次论坛邀请肖方先生畅谈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与未来发展。

■精彩阅读:

□祖先祭祀和家庭伦理是春节经久不衰的精神内核。 今天,我们应该适当继承和升华敬畏自然、敬畏祖先的信仰,强调家庭伦理、尊重他人,赋予传统节日亲近自然、尊崇圣人、关爱他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等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涵。团结社会,让人们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新的神圣感、责任感和情感愉悦感。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想保持中华文化的认同,就必须注重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只有从强国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真正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关注传统节日,才能传承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重新思考传统节日和节日的问题由于所谓“黄金周”带来的好处不会出现。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金子”,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比金子还珍贵。

“修复和改革有价值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日益“升温”,甚至形成了轰轰烈烈的“传统节日复兴运动”。 这是一次罕见的重新认识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动员”。 传统节日的复兴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过程,最终达成共识。 如今,传统节日回归社会生活是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其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 在新的社会格局下,他们的地位的变化和转变也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当今社会传统节日面临的传承挑战和未来趋势,才能在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 。

传统节日是贯穿全社会的统一标准时间体系。 这种统一的时间体系被20世纪初的新西历打破,传统节日一度被排斥。 20世纪末,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中国人民,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开始对祖先的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拥抱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充满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然而,当代传统节日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它不再具有提醒社交时间节奏的意义。 当代社会正处于全面变革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日习俗上也有多样的表现。 传统节日、新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各自的影响范围。 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天然的文化亲和力而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 2008年以来,传统节日的放假问题得到解决,我们有了“节日时光”。 但必须看到,传统节日放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当代社会传统节日的重构仍面临挑战。 具体有两个方面:

1、近百年来,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人为中断而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人故意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了今天传统节日的空心化和肤浅化。 由于文化记忆的丧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丰富的符号和内涵。 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流失直接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困难。 因此,在发现和传承当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主动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势在必行。

2、民族传统节日所依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 它们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和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 因此,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协调天人关系、家庭关系。 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 人们更加注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欣赏和精神怀念。 享受传统节日是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与此同时,新型节日和外国节日不断分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虽然传统节日正在复兴、热闹,但必须看到,大部分已经是“旧瓶装新酒”。 在复兴传统的旗帜下,增加了更多现代生活的时尚产品,其中许多仍然被商家用来获取经济利益。 最终目的的炒作。 因此,在全球化和文化选择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要想生存下去、造福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主动变革、创新。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重构

当代传统节日的继承和重构,应该被视为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再生过程。 在现代文明的新环境下,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和外在形式的变化和调整必然成为必然选择。 如今,节俗传统保护的重点主要在于保护其生活服务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 同时,今天的人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更新节日传统。 更新的节日传统可能应属于以下三类之一:

一是形成联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是以家庭为本的节日,当代传统节日回归家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化的社会。 家庭之外的公共社会关系已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这些关系的协调应该纳入节日的范围,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可见,适当地将传统节日主题从家庭转移到社会是一个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要求。 在现代居住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集体祭拜活动,元宵节、中秋节期间可以举行社区聚会集体赏月、庆祝活动。 通过公共节日和习俗,可以增强公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和责任感,培育和培育社区共有的精神传统。

二是形成重视节日娱乐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十分重视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 因此,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 当今时代,人们除了精神信仰外,更看重自身精神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放松。 经常性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奋精神、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继承和更新传统节日精神信仰的同时,节日中的娱乐因素也应放在重要位置。

三是形成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

传统节日是制度完整、风俗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 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 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上的人们成为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就变得共享了。 文化。 我们不需要因为重视传统而过度排斥西方节日,也不需要因为参加世界各地的春节游行而欣喜若狂。 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时,我们就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精神生活。 世界文明的未来往往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它并不属于当今欧美文化的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具体到各个传统节日的继承与重构,以下三大节日元素必不可少:

首先,节日需要可直接品尝、观看、玩耍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

节日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特定节点。 围绕这个节点,除了祭祀活动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节日。 节日的视觉呈现需要节日素材系统。

在节日装饰和用品方面:春节有桃符、春联、窗花、门神画、彩纸、烟花、礼花、红灯笼等; 清明节包括风筝、空竹、柳圈、柳叶符、清明挂(类似纸旗,插在坟墓上)等; 端午节有龙船、彩旗、艾虎、蒲剑、扇子、小葫芦、五​​毒符、五彩线、香囊、健康人、天师像、门猴等; 七夕节有彩亭花果、湘桥花船、巧珍、巧牙、魔葫芦(一种玩具)

甚至)、花带等,中秋节有月光、兔子、斗香、灯笼等,重阳节有菊花山、菊花簪、茱萸荷包等。这些节日装饰品、道具,而用品是节日习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节日习俗活动往往围绕着这些节日物品展开。 而且,在传统节日中,节日装饰和用品也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在节日振兴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节日装饰品、节日用品的传承和发展,根据节日活动的需要,为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提供节日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国度假用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度假用品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的产品经营者应该在民族文化产品市场上动脑筋,利用自己为西方圣诞节提供廉价节日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设计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民族节日产品。 这对于振兴国家、造福人民,有着巨大的好处。 市场回归是好事。 当然,民俗学家也应该参与进来,帮助商家和产品制造商提高民俗产品的理念,实现节日民俗物品设计与适当延伸的完美结合。 如果民俗文化工作者、生产者、商家能够共同努力,中国的节日用品市场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当然,中国传统节日也有传承的物质保障。

在节日食品方面,春节有年肉、年酒、饺子、年糕、枣糕、包子、糯米糕、全鱼、饺子、爽心菜、五香菜、春饼、春卷、糖瓜、幸福饺子、团圆饭。 清明节期间有清明饺子、面条、染色鸡蛋、清明茶等; 端午节有粽子、咸鸭蛋、艾糕、艾酒、普酒、雄黄酒、五毒糕等。 七夕节有巧果、巧巧等,中秋节有月饼、团圆包子、月饼、中秋酒等,重阳节有重阳糕、菊花酒、湖蟹等。重阳节。 节日美食不仅是人们期待的物质享受,更是人们精神情感的避难所。 它也是中国人社交的一种辅助方式。 人们通过分发和分享传统节日食品来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团结。

丰富完整的传统节日物品是节日气氛的重要陪衬和象征。 它们也是对节日习俗的依恋,是节日到来的重要提醒。 这是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元素。

其次,节日需要仪式庆祝。 节日是不同于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会生活节奏的象征。

节日需要仪式性的庆祝活动来显示其特殊的存在。 因此,传承传统节日仪式及相关习俗活动应成为节日元素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正值一年年轮回的交接点。 送旧迎新是春节习俗的核心。 因此,春节的仪式以送旧迎新为中心:在年底举行一系列的送别仪式,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 ,拜祭祭祀家里值班一年的“灶神”,然后放手。 每天骑着灶马去报到; 腊月二十四,进行“大扫除”。 房屋大扫除是一次实际的清洁行为,更重要的是一次年终除尘(除陈)仪式。 人们用年终大扫除来打扫自己日常的时间和空间,以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除夕的团圆饭和叫醒是送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这段时间人们祭祀祖先、给孩子压岁钱等,都是仪式的具体表现。 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送旧迎新。 新年到来之际,人们换桃符、贴春联、迎吉祥财神、拜庙、拜年、玩社火等,进行迎新仪式。喜庆而热烈。 其中,拜年仪式尤为重要。 俗话说:“欠人钱,不如欠人年”。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拜年已成为表达感情、表达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虽然拜年有早晚之分,拜年的形式有个人的单一崇拜或集体崇拜,但拜年的仪式还是应该保留的,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正是通过这种崇拜来表达拜年的意义。标志着新的一年里新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青春踏青的节日。 因此,清明节的节日仪式和活动主要集中在丧礼和踏青活动,如扫墓、祭祀祠堂、踏青、穿柳等。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肢体语言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使参加仪式的人们感受到敬畏感和感恩感,从而实现人与祖先、自然世界的联系和沟通,确保生存社会的道德和秩序。 端午节赛龙舟和悼念屈原的仪式,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也有利于民众在祭祀先贤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七夕乞巧仪式有两个功能:占卜和比武。 人们在这样的仪式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中秋节、合家团圆、拜月、重阳登高等都具有明显的仪式结构和活动特征。 这些群体参与、图案化的节日仪式活动,不仅是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节日乃至现代节日的习俗符号,也是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只有在集体节日仪式和活动中,人们才能有特殊的身体和精神体验,才能实现和传承集体记忆。

在传统节日的要素中,要充分重视节日的仪式形式,培养节日的仪式感,让人们的情感和信仰在节日仪式中得到宣泄和表达,从而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内核建设。

传统节日作为集体共有的特殊时间,需要特定的精神内核才能实现群体的吸纳和主导。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聚集群体、举办礼仪活动的心理保证。 如果失去了精神核心,节日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洞符号,那么距离消亡的时刻也不会太远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是神灵、祖先崇拜和家庭伦理,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灵魂。

以春节为例。 春节是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 它来源于古代的丰收祭祀。 这时,人们就会祭拜诸神和祖先。 祭祀是传统春节的重要主题。 时至今日,春节祭祀仍是春节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不仅是为了家人团聚,也是为了回到家乡祭拜、祭祀祖先。 祖先祭祀和家庭伦理是春节永恒的精神内核。 今天我们要妥善继承和升华敬畏自然、敬畏祖先的信仰,强调家庭伦理、尊重他人的礼仪和感情,以亲近自然、尊重圣人、关爱他人、和谐家庭、团结社会为己任。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涵。 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可以获得新的神圣感、责任感和情感愉悦感。

从节日的物质体系、节日仪式活动到节日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充满活力的系统。 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培育和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水准,我们要特别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和建设。 只有从强国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的各种要素,才能真正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地位,才不会出现“ “黄金周”“重新思考传统节日和假期的问题。因为最值钱的不是“金”,而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灵魂。